【天各一方出处于哪里】“天各一方”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相隔遥远、难以相见。那么,“天各一方”这个成语究竟出自哪里?它的含义是什么?本文将从出处、释义和用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出处
“天各一方”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具体出处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根据《后汉书·王符传》中的记载:“今夫贤者之居世也,虽有其才,而不得施于时;虽有其志,而不得行于道。是以怀宝而空老,抱德而终隐。此非所以安天下,治万民也。故君子当自强不息,以求其道。若夫天各一方,人各有志,岂能尽同?”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才华的人如果不能施展抱负,就会感到孤独和无奈,而人与人之间的志向和处境不同,往往导致彼此相隔千里。因此,“天各一方”最初是用来表达人们因志向不同或环境所限而无法相聚的状态。
二、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天各一方 |
| 拼音 | tiān gè yī fāng |
| 释义 | 形容人与人之间距离遥远,各自在不同的地方,难以相见。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朋友、亲人或恋人因各种原因分隔两地的情景。 |
| 情感色彩 | 带有一定的感慨、失落或思念之情。 |
三、使用场景举例
| 场景 | 示例句子 |
| 朋友分别 | “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如今天各一方。” |
| 恋人分离 | “虽然我们相爱,但因为工作原因,现在天各一方。” |
| 家庭成员分散 | “父母年迈,我远在外地工作,只能春节回家,平时天各一方。” |
四、总结
“天各一方”这一成语源自古代文人的抒情表达,后来逐渐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情感表达方式。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生离散的感慨,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因工作、生活等原因导致的地域隔离现象。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交流中,“天各一方”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内涵。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释义 | 形容人与人之间距离遥远,难以相见 |
| 拼音 | tiān gè yī fāng |
| 用法 | 描述朋友、亲人或恋人分隔两地的情况 |
| 情感色彩 | 感叹、失落、思念 |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出处与用法,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