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被称为什么】《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这部书在历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因其内容详实、体例严谨,还因其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资治通鉴》究竟被称为什么呢?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
一、
《资治通鉴》是北宋时期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历史。其名称“资治通鉴”出自宋神宗的赐名,“资治”意为“帮助治理”,“通鉴”意为“全面的借鉴”。因此,该书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由于其内容广泛、结构清晰、史料丰富,《资治通鉴》被后人称为“史学双璧”之一(另一部为《史记》),也被称为“帝王之书”或“治国之镜”。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政治教材,对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用人策略、治国理念等方面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资治通鉴》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语言简练、叙事生动,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因此,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表格:《资治通鉴》的别称与含义
| 别称 | 含义解释 |
| 史学双璧 | 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学的两大经典之作 |
| 帝王之书 | 被认为是为帝王提供治国经验的历史书籍 |
| 治国之镜 | 强调其对政治决策的指导作用,如同镜子般映照历史经验 |
| 编年体通史 | 按时间顺序记录历史事件,涵盖范围广,时间跨度大 |
| 司马温公书 | 因主编司马光谥号“温公”而得名 |
| 历史教科书 | 内容系统、结构严谨,常被用作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资料 |
| 文学典范 | 语言简练、叙事生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三、结语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政治智慧的结晶。它被赋予多种称号,反映了其在不同领域的影响力和价值。无论是作为史学经典、政治教材还是文学作品,《资治通鉴》都值得后人深入研读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