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牍的意思和含义】“牍”是一个较为文言的汉字,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主要与书写材料或文书有关。以下是对“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
“牍”字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原意是指一种用于书写的木片或竹片,类似于简牍。随着时代发展,“牍”逐渐引申为文书、公文、书信等书面材料的统称。在现代汉语中,“牍”虽然不常用,但在文学、历史或古文研究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其基本含义包括:
- 书写材料:指古代用于书写的木片或竹片。
- 文书、公文:泛指官方或正式的书面文件。
- 书信、书札:有时也指私人之间的通信。
此外,在一些成语或固定搭配中,“牍”也常与其他字组合使用,如“尺牍”、“奏牍”等,进一步丰富了它的文化内涵。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说明 |
拼音 | dú(第四声) |
部首 | 木部 |
结构 | 左右结构 |
基本含义 | 1. 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2. 文书、公文 3. 书信、书札 |
引申义 | 1. 官方文件 2.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性表达 |
使用场景 | 多见于古文、历史文献、文学作品中 |
常见搭配 | 尺牍、奏牍、书牍、牍文 |
现代使用 | 较少单独使用,多作为词素出现 |
文化意义 | 代表古代书写文化,体现传统文人交流方式 |
三、结语
“牍”虽不是现代常用字,但在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阅读古籍或研究历史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词汇。它不仅承载着书写的历史记忆,也反映了古人对文字和信息传递的重视。通过对其含义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