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贯同条出处于哪里】“共贯同条”这一成语,常用于描述事物之间紧密相连、相互关联的状态。它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本文将从出处、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出处与来源
“共贯同条”最早见于《汉书·东方朔传》。原文为:
> “今陛下以仁义为本,而以刑罚为末,是犹欲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其势不相容也。夫民者,天地之大德也;人者,天地之心也。故圣人治天下,必先正其心,然后正其身,然后正其国。若夫共贯同条,上下一体,则民安而国治。”
此句中,“共贯同条”用来形容国家治理中上下一心、协同一致的状态,强调了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
此外,在《后汉书·王符传》中也有类似表述:“夫政者,正也。上正则下正,上治则下治,共贯同条,上下一体。”进一步说明了该词在古代政治语境中的使用。
二、含义解析
词语 | 含义 | 用法 |
共贯同条 | 指事物之间相互连接、协调一致,常用于描述国家治理或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 | 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古文和正式文章中较为常见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后汉书·王符传》等古代典籍 | 用于说明成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
三、现代应用与引申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共贯同条”虽不如“同心协力”、“同舟共济”等成语常用,但在一些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它强调的是整体性、一致性,常用于描述组织、团队或国家内部的协作关系。
例如,在政策制定、企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强调“共贯同条”的理念,有助于提升效率、增强凝聚力。
四、总结
“共贯同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源自古代典籍,主要表达上下一致、协同合作的思想。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社会治理的理解,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团结与合作的启示。尽管在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依然值得重视。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共贯同条 |
出处 | 《汉书·东方朔传》、《后汉书·王符传》 |
含义 | 上下一致、协同合作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古文或正式场合 |
现代意义 | 强调团结、协作与整体性 |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书》《后汉书》等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