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根据资本家对工人劳动时间的控制方式不同,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而超额剩余价值则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一、概念简述
-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的额外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其基础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
二、联系
1. 都属于剩余价值的范畴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结果。
2. 都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则依赖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两者都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
3. 最终都会被资本家所占有
超额剩余价值最初由个别资本家获得,但随着技术扩散,最终会转化为社会平均利润;相对剩余价值则直接体现为资本家整体的利润增长。
4. 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两者都促使资本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效率,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区别
项目 | 超额剩余价值 | 相对剩余价值 |
定义 | 个别资本家因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额外剩余价值 |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
来源 | 个别企业的技术优势或管理效率 | 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获得者 | 个别资本家 | 资本家整体(或社会) |
持续性 | 短期性的,容易被模仿或扩散 | 长期性的,随着技术普及而稳定存在 |
作用机制 | 通过个别商品的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实现 | 通过社会价值的下降实现 |
影响范围 | 局部性,仅限于部分企业 | 全局性,影响整个社会生产体系 |
四、总结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初级形态,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超额剩余价值在全社会范围内得以实现的结果。两者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主要方式,反映了资本积累过程中技术进步与剥削深化的辩证关系。
注:本文内容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