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羹冷炙出处于哪里】“残羹冷炙”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食物的残余或被人轻视、不屑一顾的东西。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本文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文学作品中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相关信息。
一、出处与含义
“残羹冷炙”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然这句诗并未直接出现“残羹冷炙”,但其表达的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的思想为后世“残羹冷炙”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基础。
“残羹冷炙”本意是指吃剩的食物,后来引申为被遗弃、被忽视的事物,也常用来比喻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艰难,或是对某些事物的轻视态度。
二、用法与常见语境
1. 比喻生活贫困:如“他从小在残羹冷炙中长大,深知生活的不易。”
2. 比喻被人看不起:如“那些残羹冷炙般的待遇,让他心灰意冷。”
3. 讽刺社会不公:如“权贵们享用山珍海味,而百姓只能吞食残羹冷炙。”
三、文学作品中的使用
作品名称 | 作者 | 使用情况 | 作用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杜甫 | 未直接使用 | 表达社会不公思想,为“残羹冷炙”提供背景 |
《红楼梦》 | 曹雪芹 | 间接提及 | 描写贵族与平民生活的对比 |
《儒林外史》 | 吴敬梓 | 多次使用 | 批判科举制度下的社会现实 |
现代散文 | 鲁迅等作家 | 常见于批判性文章 | 强调社会不平等和民众苦难 |
四、总结
“残羹冷炙”作为汉语成语,不仅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在现代文学和社会批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对物质匮乏的描写,更是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冷漠的深刻反思。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残羹冷炙 |
出处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 |
含义 | 吃剩的食物;比喻被遗弃、轻视的事物 |
用法 | 表达生活贫困、被人看不起、社会不公 |
文学作品 | 《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
作者 | 杜甫、曹雪芹、吴敬梓等 |
现代意义 | 反映社会不平等与人文关怀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残羹冷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与社会意义。理解它的来源与用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汉语文化的丰富性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