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是谁提出的】“不平则鸣”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遭遇不公或委屈时,会发出不满或抗议的声音。这句话最早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韩愈在文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说,世间万物如果不能得到公平对待,就会发出声音、表达不满。
“不平则鸣”这一说法最早由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出自他的《送孟东野序》。韩愈用这句话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也反映了他对人性中正义感的重视。后来,“不平则鸣”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用于描述人们在面对不公时的发声行为。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平则鸣 |
出处 | 韩愈《送孟东野序》 |
提出者 | 韩愈(唐代文学家) |
原文出处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含义 | 指事物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会发出声音或抗议 |
文化意义 | 象征正义感与对不公的反抗精神 |
应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社会评论及公共事件分析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不平则鸣”不仅是古代文人的思想表达,也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